一、培养目标
基于全球化建筑产业的发展需求,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建筑设计、工程经济、施工管理等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施工技术优化、绿色建筑设计等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工程造价方向:着重提升工程计量与计价、成本动态分析及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能力,胜任跨国工程项目造价全流程管控工作。
建筑工程技术方向:专注建筑施工工艺、结构创新设计及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具备参与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创新项目的实践经验,增强国际项目协作与技术实施能力。
二、培养特色
1. 国际化专业内容
核心课程:涵盖建筑力学、结构平法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结构、装配式建筑技术、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等,聚焦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与 FIDIC、LEED 等国际建筑标准。
创新项目:开展“国际成图创新设计菁英挑战赛”“BIM 模型设计与造价管控竞赛”“绿色建筑施工方案设计” 等项目,结合工程造价与建筑技术课程,强化建筑项目全流程管理、成本优化及可持续建筑设计能力。
国际竞赛参与:组织学生参与 “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数字城市创新技术与应用大赛”“国际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大赛”,让学生在实战中熟悉国际建筑行业规范和前沿技术。同时,引入国际知名建筑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作为竞赛训练题目,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国际建筑市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升跨文化背景下的项目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进一步巩固对国际建筑标准的理解与应用。
跨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建筑文化对比沙龙”“中美建筑技术交流”等活动,邀请海外建筑师分享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及工程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建筑市场特点与技术规范差异。同时,开设“国际建筑法规与标准解读”专题课程,系统讲解欧美主流建筑规范,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国际工程项目中因标准差异引发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在跨国建筑项目中灵活运用不同标准的能力,为其未来参与国际建筑合作奠定坚实的跨文化技术基础。
2. 国际化培养模式
小班制教学:每班配备学业导师和注册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行业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如国际工程造价方向、绿色建筑技术方向),确保教学质量。
课程体系国际化:整合国际化培养课程,嵌入外语培训,融入英美建筑教育体系。
考核方式多样化:结合专业特点,采用 BIM 项目设计、国际工程案例分析、建筑技术竞赛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3. 国际化师资队伍
教授团队:由校内资深教授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具备丰富的国内外建筑项目实践经验和科研背景。
国际导师团队:邀请国际知名建筑学者,海外名校导师参与指导,协助学生申请海外深造并撰写推荐信。
三、国际人才培养工程
1. 筑建国际,智划未来
响应 “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 办学理念,举办 “国际建筑文化月”,包含 “中英绿色建筑论坛”“国际 BIM 技术应用展” 等活动,推动与英国朴次茅斯大学(伦敦校区)、美国普渡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开展建筑学科联合培养项目,共建国际化实习基地并授牌,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与实践平台。
外教为国际实验班学生授课
2. 以赛促学,以赛强能
将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 “解决复杂建筑工程问题” 为核心目标,通过 “挑战杯”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建筑科技方向)、“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 等赛事,深化理论知识应用,提升团队协作、项目管理与创新能力。竞赛获奖成果可认定为创新学分,或作为保研、评优重要依据。
国际实验班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分享学习经验
3. 校企协同,工学一体
与头部建筑企业共建 “智能建造实训基地”,围绕相关竞赛开设专项辅导,系统讲授竞赛规则与核心技术,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产业实践能力,实现 “学练结合、学以致用”。
我院骨干教师参加“AI+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交流大会”
我院骨干教师参加第二十届全国工程数字化大会
四、师资力量
赵大兴,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教学名师。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负责人,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负责人,获湖北省“双百人才计划”称号。2023年被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估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评定各学科中国高贡献学者,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机械设计、检测与控制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重点或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 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项,研究出多套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出版专著2部。
杨明玲,教授,机械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任教以来,曾4次被评为校级年度优秀教师,6次被评为年度优秀个人,并获得师德师风标兵、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近年来主持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主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1项,参与省级、校级教研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2篇,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公开出版教材1部,参编校内教材2部,2次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主持获得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项,主持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持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项。
黄英,教授,现任工程造价系系主任,从教十余年,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个人、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称号,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各类教研、科研项目20余项,主参编教材10余部,2019年获评校级“青年教学名师”,2020年获评疫情防控期间线上优秀教学团队,2022年获评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获评汉工程科技学院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3年主持完成《土木类专业“四轨互促”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创新实践》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金蕾,副教授,机械与工程学院工程造价系骨干教师。大学毕业在生产一线工作十年,之后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到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任教,实践经验丰富,系统编写专业课课间实验指导书和综合实训指导书,参与编写教材一部,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学校教研项目多项,发表教研科研论文多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分别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和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指导学生竞赛获得湖北省高等院校土建类工程测量技能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赵琳琳,副教授,注册一级造价工程师,机械与工程学院工程造价系骨干教师。参与多项教科研项目,主持校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荣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荣誉。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国际高校毕业设计大赛等比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成果。
尚海静,副教授,土木工程系系主任,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科研论文十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5部。深耕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十余载,积淀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素材,多次荣获“年度优秀个人”,获校级“师德师风标兵”“专业贡献奖”“优秀基层教学管理干部”“优秀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等荣誉。秉持创新理念推进专业建设,所在教学团队获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卢小丽,副教授,机械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师,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参与多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副主编教材2部,主编校内教材1部。长期从事一线专业教学工作,多次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优秀教师”“优秀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先进成图大赛(建筑方向)多次荣获先进成图赛道一等奖、团体一等奖等多项成绩,带领学生参加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荣获二等奖。2023年参与《土木类专业“四轨互促”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创新实践》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刘亚琼,副教授,注册造价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机械与工程学院工程造价系骨干教师。研究领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BIM软件及应用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并参编了多本教材,且主持并参与了多项教研及科研项目。2020.7 刘亚琼指导2020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武铁职院3号宿舍楼维修改造项目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研究》获得2020届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2022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数字建筑工程造价综合应用(土建方向)赛项荣获本科团队一等奖。
来源:机械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