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推进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进程,满足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及参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中外语言文化、专业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过硬、综合素质较高、适应全球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人文学院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趋势,以“筑梦国际化,引领升硕路”为使命,特开设汉语国际教育实验班,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验班通过“语言强基、教学实践、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打造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双语表达、擅长跨文化教学的复合型精英,助力学生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职业发展路径与学术研究平台。
二、培养特色
(一)双轨并进,构建“语言+教学”融合课程体系
依托外语与中文学科优势,融合汉语国际教育和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纵向贯通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横向结合语言文化、跨文化传播、教育技术、行政管理等课程要素,通过“理论筑基、技能强化、实践转化”三维路径,系统提升学生双语应用、跨文化沟通和教学实践能力,为培养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夯实基础。
(二)多维赋能,创新教学育人模式
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学术导师(教授)+行业导师(国际中文教育专家)+成长导师(骨干辅导员)”的多元导师矩阵。创新教学形式,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生涯规划全链条覆盖,驱动学生从知识积累向能力创造的质变性跨越。
(三)双语强基,培育国际传播与教学人才
依托双语教学的特色优势,构建“语言能力+文化素养+教学技能”递进式培养模式。通过专业课程与实训项目营造沉浸式语言与应用环境,提升学生英语表达、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兼具国际传播力与教育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四)校政企协同,搭建实践融合平台
与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引入真实项目,嵌入教学技能竞赛、国际中文志愿者项目、海外汉语教学实践等。通过“语言应用、文化传播、教育实践”三维能力模型,打造个性化成长路径,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国际人才培养工程
(一)全球视野拓展:深耕语言文化教育
学校与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了“课程研修+海外实践”双模块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化教育体验。学生通过语言强化、文化研讨、海外交流等方式,打破文化壁垒,在国际平台上提升跨文化理解力和领导力,树立“全球视野,中国担当”的国际人才意识。
在此背景下,UPower计划作为联合国人口基金主办的全球性青年领导力项目,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国际实践机会。2021级汉语国际实验班的冯可依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之一,赴肯尼亚与当地青年就气候变化、青年健康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国际视野,也大大提升了她的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人文学院依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品牌赛事,构建“语言实训-文化转译-政策传播”培养链,使学生通过比赛实现语言应用与国情认知双融合。
(二)校企协同育人:拓展教育服务维度
打通校企资源,构建“校外实践+校内浸润”双轨实践平台。人文学院与江夏区实验小学、江夏一小、二小、五中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深入中国文学现场,让学生在教育教学、文化创作等展示项目中实践,提升理论应用与就业竞争力。
江夏区实验小学校长张艳丽进校分享“探索班主任领导力——成就卓越班级管理的智慧之道”为主题的讲座
樊星教授开展以“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为主题讲座
(三)名师梯队护航:赋能学术与实践提升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学院组建了由知名教授、行业专家以及海外学者组成的师资队伍,实施“1+1”双导师制(1位学术导师+1位实践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中的全面发展。
教学导师通过“双师制”模式,借助教育技能大赛等形式,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文化导师则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及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成长导师提供全程的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致力于培养具备“厚基础、强教学、擅传播”综合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
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薛梅等名家进校交流分享,积极开展如“经历是一种成长,世界是我的课堂”等主题沙龙活动
(四)赛事育人赋能:强化国际传播能力
构建“以赛育能-以赛促升”双循环机制,推动竞赛成果与海外升学的有效衔接。 结合“一生一档”动态成长档案,实现学生培养路径的可视化。依托国内外合作资源,定制“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的闭环培养方案,系统规划竞赛路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含金量赛事。通过这一机制,成功助力学生李皓卿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荣获银奖。该机制不仅促进了学生语言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也彰显了我校“以赛促练、以研厚基、以教强能”的独特育人特色。
四、师资力量
专业教师团队(部分)
①吴亚林,教育学博士,二级教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教育哲学》编写专家。
②吴海燕,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文学院教学副院长,青年教学名师。长期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先后主持省级项目3项,主持和参与集团和校级项目10余项,主编教材《通用职场英语》、《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工程英语》3部,并参与编写了《经管英语》、《珠宝英语》等10余部教材。在核心期刊以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2022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赛事中荣获指导教师奖项20余项。
③郭生鼎,历任人文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负责人、人文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主任,现任人文学院实践教学副院长。主持完成校教改课题、校产教融合试点专业建设、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年度课题,出版专著二部、发表期刊论文10篇。荣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校优秀教职员工、优秀新人奖;论文获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改革论坛三等奖。指导我校学生在湖北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2008-2011)、定向越野比赛(2011-2016)中获得两项第一、三项第二和若干项前八、全国定向越野巡回赛(海南站)(2012)比赛二等奖、全国蹼泳锦标赛二等奖(2024)。
④汝利娜,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汉语国际教育。主持省级教科研项目4项,主持校级教学科研课题4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一项。专著一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教学比赛获得三等奖。
⑤梁传珍,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具有国内外丰富的学习及研究经历,主要研究基础教育、影子教育等。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