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艺术设计类国际实验班立足国际视野、面向全球创意设计发展趋势,紧扣海外深造核心需求,构建“跨文化艺术表达+融媒体创意思维+AI赋能全球视域”的国际化育人体系。课程体系对标海外一流设计院校培养标准,涵盖视觉艺术、数字媒体、插画叙事等海外深造主流方向,融合跨文化设计表达、融媒体创意思维、智能技术设计应用,采用项目制教学、国际协作实践与海外场景浸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国际合作设计工坊和可持续设计活动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意表达、跨文化沟通与综合适应能力。实验班以升学为核心导向,兼顾国际职业发展,支持学生拓展至国际品牌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跨文化视觉传播等领域,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与学术潜力的高端设计人才。
二、培养特色1、海外师资主导・国际化协同育人机制国际实验班独创“海外背景导师+国际学术导师+升学规划导师”协同机制,构建覆盖专业教育、海外适应与升学筹备的协同培养模式。核心教师团队具备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海外顶尖设计院校留学深造经历,深谙国内外设计教育差异与海外院校录取偏好,更通过“作品集一对一打磨+模拟面试+文书指导”构建全流程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从专业提升到海外升学的全链条支持。2、项目贯穿牵引・理论与实践双向衔接国际实验班以可持续设计、跨文化视觉叙事等全球议题为核心,贯穿“问题提出—方案设计—评价论证—成果转化”全流程,实现“学习即研究,作业即作品”。3、小班精准培养・个性化成长路径采用每班10 -15人的小班授课模式(普通班为30-40人),更注重学生个体特长与成长需求。通过“个性化诊断+精准提升”实现差异化培养,充分释放学生创意思维与设计潜力,实现“专业短板针对性提升 + 优势方向重点突破”的精准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海外升学定位。4、国际资源浸润・跨文化能力强化课程体系深度融合“雅思+专业英语+跨文化设计”三维模块,构建“语言能力—学术表达—文化适应”的递进式培养。通过中外合作设计工坊(如 2025 中英触觉设计工坊)、海外专家线上线下讲座、国际学生联合项目等,强化学生的英文设计表达、跨文化协作与国际学术沟通能力,打造从“专业课堂—国际合作项目—海外院校”的衔接通道。5、学术竞赛赋能・升学竞争力提升聚焦国际顶级设计赛事(如红点奖、IF设计奖、Adobe设计成就奖)及教育部A类竞赛国际赛道,构建“竞赛导师+项目孵化+成果转化”支持体系。通过竞赛项目实战,提升学生的学术成果可视化能力与国际设计领域认可度,为海外院校申请积累核心竞争力。
三、国际人才培养工程1、全球视界・国际项目共创以跨文化设计为核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国际议题融入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研究,通过视觉叙事、跨媒介表达等手法完成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结合国际合作设计项目,打造“课堂—工坊—国际舞台”的成果转化链条,赋能学生在国际协作中深化对全球设计趋势的理解,提升跨文化创意表达力。
中英触觉产品设计工坊
课堂作业转化竞赛成果
2、 实践贯通・国际技术融合围绕“技术 + 国际”双维度,对接海内外优质企业资源,打造“技术+国际”产学研创实践平台。开设“AI大模型国际设计应用”、“跨文化数字媒体创作”等实训模块,组织阿里巴巴AIGC设计训练营等实践活动,更注重训练学生运用前沿技术解决国际设计议题的能力,为海外学习与国际职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阿里巴巴AIGC设计训练营
3、 前沿洞察・国际平台互动通过“国际学术沙龙+设计论坛+海外院校参访”构建学术互动网络,定期邀请海内外知名设计师、院校教授开展学术沙龙与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国际设计论坛与学术研讨会。通过沉浸式国际学术互动,让学生实时掌握海内外设计领域前沿动态,培养设计批判思维与国际对话能力。
湖北省炎黄文旅创新与设计发展学术论坛
四、师资力量国际实验班师资团队以“海外顶尖院校背景+行业实战经验”为核心,形成“国际视野+专业深度”的教学梯队。
魏敏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教学名师。任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行业协会职务,任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评委。主持参与教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教材11部,发表论文20余篇,成果作品多次受邀参加专业比赛并获奖。
陈朝霞教授(新加坡访学背景)深耕艺术设计教育数十年,教育经验丰富,学术成果丰硕。主持参与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教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近20篇,指导学生获奖多项。
吴玥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负责人,“诺奖马斯金”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师风标兵。主持参与教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设计类奖项50余次。
李冯君教授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负责人,产业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学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教学名师、师德师风标兵。担任米兰设计周、东方设计奖、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赛等赛事评委,主持参与各类教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教科研论文20余篇。
杜方玲副教授(高级平面设计师)兼任湖北新中意国际商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参与新加坡HASSELL公司樟宜地铁站外观色彩设计项目,参与新加坡MKPL建筑事务所bidadari公宅项目(负责立面色彩与外墙布局设计),该项目获新加坡住宅与发展委员会创新设计奖。主持参与省级科研、非遗研究、哲学社科等课题10余项,在北大核心及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5部。
史颖颖副教授主讲品牌设计方向核心课程。近年来指导学生获国际、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等级奖80余次;主编出版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精品教材1部,成果作品获高教部A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学术奖。
李晶副教授兼任湖北集品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设计顾问,主要负责该企业海外展陈设计。具备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擅长跨媒介专业融合,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创意性思维,多次荣获学院年度优秀教师,指导学生获国际及国家级设计比赛奖项90余项。
刘艳副教授从事设计教育一线数十年,教学经验丰富。主持参与多项教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设计作品及学术论文多次获奖,指导学生获各类专业比赛奖项40余项。
刘婕副教授主持以及参与多项省级课题,多次荣获校级优秀个人奖项,指导学生在“米兰设计周”、“大广赛”、“蓝桥杯”等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40余项。
易思桐海归教师,讲师,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可持续产品文化(MA Product Design/Nachhaltige Produktkulturen)。系统研习前沿设计理论,兼具国际化视野与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中擅长跨专业。在校期间多次荣获优秀个人;获得校内2024年青年教师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与国内外设计比赛获奖多项。
吕艺舒海归教师,讲师,日本京都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硕士(MA Kyoto University of the Arts)。擅长书籍形态设计、字体及编排设计、包装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参与国内外设计比赛获奖多项。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