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类国际实验班|智建未来·筑梦全球·育复合应用型人才

文章来源:官网 更新时间:2025-07-24 17:29

  一.培养目标

  建造类国际实验班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系统掌握智能建造、土木工程与工程造价的核心知识与前沿技术,能够融合运用多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熟悉国际工程规范与市场规则,适应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咨询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特色

  1.双轨联动,融通国际资源

  依托国际化课程体系、多元化师资队伍及海外实践平台,构建沉浸式国际教育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跨文化沟通技巧与国际工程规则适应能力。

  2.三维贯通,锻造智能匠心

  深度融合智能建造、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三大专业前沿知识,强化多学科交叉实践训练。通过实验室等驱动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化工具解决复杂工程全生命周期问题的综合能力,塑造具备“智能+建造+管理”复合素养的未来行业领军者。

  3.校企战略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与产业学院

  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包括华工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企业捐赠前沿光电子设备,支持学生“零距离”接触产业技术标准,协同开发课程、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为产业输送人才。鲁班绿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聚焦智能化升级需求,推进实训项目开发与实习就业对接机制,强化建造领域的人才定向培养。

  4.双语并重,文化融合

  组建由建造领域教授、导师构成的指导团队,助力学生成长为“精建造、通机电、懂智能”的现场工程师。同时,支持学生个性化选课,培育具备语言优势、工程管理能力与自我驱动力的国际化建造人才。

  5.多师协同,全面赋能

  小班化教学配备优质教育资源,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小班精英化”教学模式,配备专属教学团队与学业导师,全程护航学生的专业成长。灵活的选修机制,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培养。助力学生从专业精进走向全球发展,量身定制属于每位学子的成长蓝图。

  三.国际人才培养工程

  1.匠心传承,智造先锋

  秉持国际先进的可持续建筑教育理念,融合绿色建筑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施工等前沿内容,构建“理论+实践+国际交流+团队协作”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实际工程项目驱动、智能建造实训和跨国合作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培养具备绿色建筑技术实力与全球工程管理能力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

  2.以赛促学,以赛强能

  将竞赛精神、竞赛模式、竞赛要求深度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以高水平实战项目工程类人才为载体,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以团队协作和持续迭代为方法,最终实现理论学习深化、实践能力飞跃、综合素质升华的高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精心设计、系统支持和持续投入,将各类学科竞赛打造成为锻造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熔炉。将高等级竞赛获奖成果认定为创新学分、替代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分。专门开设围绕特定竞赛(如Formula SAE、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选修课程或短期工作坊,系统讲授竞赛规则、设计流程、关键技术、项目管理等。

  3.擎动时代,规划精彩

  为积极响应并践行“高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办学理念,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倾力打造多元化、充满活力的艺术舞台,学院组织开展国际文化月—“国际范音潮,乐动星闪耀”第十八届Super Singer校园歌手大赛等系列活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为推动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化教育国际合作,组织学生参加索菲亚大学校长论坛,参加朴次茅斯大学(伦敦校区)外教交流活动。

  四.师资力量

  赵大兴,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教学名师。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负责人,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负责人,获湖北省“双百人才计划”。2023年被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估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评定各学科中国高贡献学者,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机械设计、检测与控制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重点或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 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项,研究出多套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出版专著2部。

  杨明玲,教授,机械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任教以来,曾4次被评为校级年度优秀教师,6次被评为年度优秀个人,并获得师德师风标兵、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近年来主持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主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1项,参与省级、校级教研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2篇,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公开出版教材1部,参编校内教材2部,2次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主持获得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项,主持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持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项。

  黄英,教授,现任工程造价系系主任,从教十余年,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个人、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称号,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各类教研、科研项目20余项,主参编教材10余部,2019年获评校级“青年教学名师”,2020年获评疫情防控期间线上优秀教学团队,2022年获评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获评汉工程科技学院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3年主持完成《土木类专业“四轨互促”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创新实践》获得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尚海静,副教授,土木工程系系主任,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科研论文十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5部。深耕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十余载,积淀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素材,多次荣获“年度优秀个人”,获校级“师德师风标兵”“专业贡献奖”“优秀基层教学管理干部”“优秀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等荣誉。秉持创新理念推进专业建设,所在教学团队获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李孝元,副教授,机械自动化系主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国家注册一级机电建造师,主持机械自动化系室各项教学、科研等工作,主讲《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机械装备设计》、《数控加工编程课程设计》等课程,主编《机械制造基础》教材1本,第一副主编教材2本,参与编著教材5部,发表中文期刊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一篇,EI会议2篇。获得湖北省教学质量成果奖二等奖一项。获得2019年湖北省工匠杯数控大赛二等奖一项、2020蓝桥杯全国三等奖一项。获得2022、2023、2024全国先进成图大赛国家一等奖二等奖十余项,2024年睿抗机器人开发大赛湖北省一等奖二等奖三项,获得湖北省教学质量成果奖二等奖一项,获得2016、2019、2020,2024学校“优秀个人”称号,主持参与省级项目2项,参与省教育厅科研项目5项,教育部协作育人项目1项,主持校级项目10余项,实用型专利2项。

  闫航瑞,副教授,机械与工程学院机械系教师。主持校级教研项目4项,主持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1项。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EI检索3篇,SCI检索1篇;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参与发表专利5项。长期从事一线专业教学工作,荣获北京北方投资集团第三届“诺奖马斯金教学名师”,2024校级教学名师、2024年“科研先进个人”、2024年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度“优秀个人”、“优秀教师”等。

  叶磊,教授级高工。主编面向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教材《现代交换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设计实践经验,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工程勘测、设计及课题19项。

  童金田,副教授,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主持校级一流课程一项,主持参与各类教研项目十余项,完成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5篇。先后获得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多次获得“优秀个人”“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先进成图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成果。

  刘亚琼,副教授,注册造价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机械与工程学院工程造价系骨干教师。研究领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BIM软件及应用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并参编了多本教材,且主持并参与了多项教研及科研项目。2020.7 刘亚琼指导2020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武铁职院3号宿舍楼维修改造项目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研究》获得2020届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2022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数字建筑工程造价综合应用(土建方向)赛项荣获本科团队一等奖。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7/25 18: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