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的温度遇见设计的巧思,一场跨越感官与艺术的对话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精彩上演。6月13日,在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与武汉市盲童学校支持下,由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主办的“中英触觉产品设计工坊”圆满收官。本次活动聚焦触觉设计与无障碍艺术疗愈,以多元视角解锁设计赋能社会的新可能。
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沈祥胜致辞,他向远道而来的行业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并指出:“触觉设计不仅是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更是连接特殊群体与世界的桥梁。此次工坊汇聚多方智慧,为设计教育与社会公益事业注入新动能。”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郭新教授以《首饰创作介入艺术疗愈的可能性》为主题,从首饰创作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艺术疗愈的内涵与价值,剖析首饰设计中触觉语言与情感表达的深层关联。在讲座中,郭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首饰设计实现艺术对心灵的疗愈。他的分享如同一把钥匙,打开艺术疗愈与首饰设计跨界融合之门。现场听众沉浸其中,深受启发,引发强烈共鸣。
天津工业大学任成元教授以《价值重塑:设计策略分享》为题,为活动注入全新思考维度。任教授从社会价值、用户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多重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设计如何突破传统框架,实现从功能到情感、从单一服务到多元赋能的价值跃升。他结合国内外前沿设计案例,分享了触觉产品设计在特殊教育、康复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在场师生及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实践路径。
据悉,工坊9日至12日在湖北工业大学木工实验室展开,以“感官体验重构”为核心,联合国际设计学术力量,旨在通过跨学科创新,打造适配视障儿童感知特点的功能性产品,从触觉交互、声音引导、材料安全等维度切入,让设计真正成为连接视障儿童与世界的“无形桥梁”。同时,活动期间邀请了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赵茗博士与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首饰与金工专业主任Maria Hanson,为同学们带来了两场跨文化视角的学术讲座。
赵茗博士以“工艺的模糊性作为方法”为切入点,提出工艺创作中“模糊性”的研究意义。在讲座中,她结合陶瓷、纺织等传统工艺案例,阐释如何通过材料与表达上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为视障儿童提供更丰富的触觉体验。“对视障群体而言,触觉是认知世界的视觉,工艺的‘模糊性’并非缺陷,而是激发感官想象的媒介。”赵茗博士指出,这种设计思维可延伸至无障碍教具、辅助设备等产品,让设计更具人文关怀。
Maria Hanson教授以“Making Stories: A Journey of Material and Making”为核心,分享如何通过材质的特性,构建可触摸的故事场景,并转化为视障儿童可感知的“立体故事”。她提出,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语言,当我们将故事嵌入设计中,产品便成为了打开世界的“触觉绘本”。
两场讲座不仅是设计理论的碰撞,更与工坊的实践项目深度绑定。参与工坊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将以讲座内容为启发,分组开展实战项目,推动学术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整合国际前沿理念与本土需求,为行业提供兼具人文温度与科学价值的设计范式。
在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的热烈氛围中,活动迎来温情满满的结业仪式。本次评选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邀请行业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团,从创新性、功能性、艺术价值以及对触觉设计理念的诠释深度等多个维度,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考量。专家们为学员们逐一颁发结业证书,肯定他们在工坊期间的积极探索与学习成果。这份承载着智慧结晶的证书,既是对过往学习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投身触觉设计事业的激励。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起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将设计创新与社会关怀紧密相连。未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多方合作,以设计为笔、以触觉为墨,书写更多温暖人心的社会服务篇章,让设计的力量真正触达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
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