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校成功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驶入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快车道。近3年来,学校始终注重本科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内涵式发展,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各学院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埋首一线教学,更投身社会企业,肩挑教学与实践的天平,渐行渐远。为此,本网特开专栏,与广大师生分享交流,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提供借鉴。
双师型教师典型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蔡喆——擎英语之利剑,击各专业之门
记者 周琰 学通社记者 卢静
见到蔡喆老师,恰逢他刚刚下课。 满头大汗的他,立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蔡喆在2008年入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曾教授英语专业核心课、英语语言学、口语、翻译等课程,现担任大学英语、ACCA、雅思听力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除了在英语方面造诣颇高,同时通过了国际日语能力最高级。作为英语学科负责人,2014年参与修订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在武汉传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挂职,任该司主审。
为服务于教学而挂职
“英语是一门工具型学科,只有在其他专业技能的辅助下,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样地,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顺应实事。”
此前,蔡喆也曾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担任办公室主任,一年后,又重新回到一线教学工作中,对此他坦承:“相对于管理工作,我更喜欢教学。但在与企业合作期间,我还是发现了很多目前教学上的问题。”在他看来,英语专业对口职位少,就业面相对较窄,武汉本地的对应公司较少,于是,他便开始积极着手将英语这个工具运用到其他专业技能中,服务于各行各业,而这件事情的关键,在于由己及人地深入企业,握住行业脉搏。
“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应用型人才,才能将我的学生培育成应用型人才。”利用学校转型发展这一契机,蔡喆不断汲取企业知识,内化为自身教学经验。挂职期间,蔡喆为公司翻译英语及日语专业技术文献,甚至暑假期间全职翻译,一个假期总计翻译与校对达10万字,译文全部免费供与公司,这在外人看来近乎疯狂的举动,他却轻描淡写地说道:“我只向公司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公司给我更多的培训机会,我要将所学的知识全部存档,无条件地分享给学生。
蔡喆在翻译机械与电子信息类标书时,会申请将文献资料存档,并带回学校,提供给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在该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堂上,以真实案例为学生讲解英语在社会上是如何实际应用到本专业中的,“我就是想让他们了解英文在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大学英语这门课,它的诉求就是入门级语言,对教学而言,只需要教会学生“听”和“说”,而通过挂职,蔡喆不仅不断加强自身翻译技能,还将专业技术、核心技能传授给英文专业的学生,将用途英语更多地传递给其他专业学生,从而实现拓宽毕业生就业面。
花样翻新课堂教学
在他所带的16级国际贸易专业专科班里,蔡喆才上过2次课,就有一名学生在课后,偷偷对他说,“蔡老师,你知道吗?我从初中到高三结束,都没再读写过英语了,现在上了你的课,我又开始写了。谢谢您。”课后布置的作业,第二天就能完成上交,蔡喆认为,这并不是偶然,他说:“尽管他的作业还是那么不完美,但写了整整一页,从态度来看,这是一个学生从0到1的改变。”对待学生,他的态度通常是只鼓励,不责备,无论高考多少分,不看起点,只看终点。
时下的热门电影里的经典英文独白,或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日本动漫,甚至是更新迅速的网络用语,他都能信手拈来,直接用作案例,来讲解形态学词汇构成方式,分析三种语言的规律,以此与学生积极互动,鼓励他们开口说英语,踊跃回答问题。而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经过蔡喆的精心设计。备课过程中,他不断提醒自己“换位思考”。因为语言学比较枯燥,要时常考虑自己的教学知识是否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不是照本宣科,“触类旁通”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他密切关注年轻人的爱好,不时在QQ群里,就游戏、电影、动漫与学生激烈讨论,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中,蔡喆表示,教学将融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语言知识,除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他还会与学生交流职场基本要领,教会他们如何制作个人简历以及初入职场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一入社会就能迅速从大学生转变成成熟的职场人士。“教师如演员,学生如观众,他们交了四年的学费,我要对得起他们的票价。不能让他们毕业时仅仅拿到的是一张毕业证,而是要学会谋生的手段。”
工作之余心系学生
蔡喆经常会将公司的翻译项目交给学生练手,锻炼他们的实操能力,以企业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一稿三易,经年累月,在蔡喆的悉心教导下,部分学生已完全具备独自翻译的能力,我校2012级学生杨榕目前在长江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刚一入学就获得与导师在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挑起大梁,担任主审翻译,并且长期向国际核心检索系统投稿。直到现在,杨蓉还时常联系蔡喆:“很多时候,在论文翻译、文献翻译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我都会向蔡老师求助,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教我翻译技能与技巧。”
因为企业、学校两头跑,业余时间还要辅导学生,蔡喆常常难与家人好好团聚,“因为工作太忙了,我很少陪伴自己的孩子。”蔡喆笑着说,“但是家里人很支持我,尽管忙碌,但年轻人就是要多学习,否则老了就会被淘汰。”为了缓解紧绷的神经,蔡喆的耳机和手机几乎不离身,手机里存着几十首打击乐和钢琴曲,他笑称这是“鸡血音乐疗法”,从2014年1月至今,他几乎从未得到很好的休息,备课、上课、答疑,除了睡觉都在翻译,时刻心系教学。
春风轻拂蓓蕾,智慧洒满田野,我校双师型教师蔡喆就这样,在教学改革大道上步履坚实,愈行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