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如何让思政课从“平面教材”走向“立体实践”?如何以数字技术激活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数智课程建设团队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3月21日,学院数智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带领学生走进湖北省地震局,以“线下行走+线上互联+AI共创”模式,打造了一堂跨越时空、虚实交融的“大思政课”。
数智课程再升级:从“云端互联”到“AI共创”
此次教学活动是一场从“云端互联”到“AI共创”的数智课程改革深化实践,通过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共联实现同步沉浸式学习。线下实践团队在湖北地震局实地探访地震监测“黑科技”,聆听《甘肃省积石山地震情景构建》专业报告,在“地震预警如何跑赢震动波”的提问中感受科技守护生命的价值;线上两个教学班则通过腾讯会议接入现场画面,实时参与“云提问”。
更具创新性的是,线上课堂引入AI技术赋能思政实践:学生依托国产AI绘图工具,输入“中国精神”“抗震救灾”“北斗卫星”等关键词生成主题海报,并阐释设计理念。“AI不是冰冷的工具,它放大了我们对民族精神的情感共鸣。”2024级学生居哲安说道。“通过AI技术具象化‘中国精神’,既锻炼数字素养,更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深化理论认知。”课程负责人关仟表示,此类“技术+思政”的课堂设计,正是学院近年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等数智化改革的成果体现。
大思政课破圈:在“震”撼教育中厚植使命担当
将课堂搬到地震预警一线,是该校“开门办思政”的典型案例。在参观中,北斗卫星监测系统、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大国重器”成为鲜活教材。“我国地震预警技术从‘跟跑’到‘并跑’,靠的正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讲解员的讲述,让在场学生深刻体会到“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与“中国精神”的深层链接。
面对积石山地震灾害案例,线上线下学生共同探讨“跨越时空的中国精神”。“为什么中国能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年该如何用专业知识参与防灾减灾?”……在观点碰撞中,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责任认同。正如参与学生左超所言:“这堂课让我明白,爱国不仅是口号,更是用科技力量守护生命的实际行动。”
跨场域协同:构建“三维一体”思政育人新生态
该教学活动创造性采用“三课堂联动”机制:社会课堂(地震局实地研学)——在国之重器中感悟制度优势、云端课堂(腾讯会议跨空间交互)——用数字技术打破资源壁垒、智慧课堂(AI画像创作与互评)——以技术赋能价值内化。
“我们正从‘单向灌输’转向‘共创共情’。”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莉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社会场景+数智工具+思政内核”的融合创新,计划将乡村振兴基地、航天科技园等更多社会场景纳入教学图谱,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潮”起来。
原文链接:https://hubei.eol.cn/hubgd/202503/t20250324_2660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