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进文(穿黄马甲者)连续6年节假日奔波在火车站做志愿服务
在位于江夏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教师宿舍,该校机电学院辅导员余进文老师的房间虽然不大,却布置得干净整洁。床头柜上摆放的荣誉证书,和衣柜里各种有志愿标签的衣服,见证着这位年轻人过去几年的人生选择。
从2008年上大学起,余进文就热衷公益志愿活动,他自称一个“傻子的执着”,靠着这种执着,他的公益之旅从学生延续到留校当老师。在这个帅气的辅导员看来,做公益就是收获人生,收获成长。
只要有机会就做志愿者
把做公益当成人生信仰
余进文这个暑假又没有时间回家了。举国瞩目的园博会即将开园,作为武汉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余进文是“园博会志愿者手册”编写组成员,“要编写一本好用、通俗的志愿者手册,让志愿者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为园博会服务。”
下个月中旬,全国有个设计大赛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举行,作为指导老师,余进文要带着50个志愿者为大会服务,他需要提前招募、培训志愿者。
再翻开余进文的“志愿履历”,是长长一串,其中包括:连续6年春节奔波在武汉的火车站服务旅客,与家人春节团聚时间不到20天;南昌举办“七城会”,他主动回去,为家乡的盛会服务;创建“爱心启航”公益服务团队,关注孤儿成长。
余进文1987年生于江西上饶,从2008年进大学到现在,他做公益的时间达到4050小时,“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做志愿者,这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一种不变的信仰。”
在余进文的影响下,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他也尽可能将志愿服务和自己的工作相结合,以期更持久更有针对性。
做公益不是简单地“做好事”
别人的需要最重要
余进文在大学开了一门公开课叫“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开发及应用”,专门指导大学生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公益志愿活动,选修的学生很多。
刚进大学时,余进文和同学曾到江夏一个福利院做过一次公益活动,在一楼做了些吃的,把楼上的老人扶下来,但他发现老人们并不怎么开心,也吃得很少。
余进文忍不住思考:这样的公益活动,到底好不好?那天活动结束几天后,余进文又返回福利院,找到当时自己服务的老大爷,没想到当天有些闷的老大爷跟余进文打开了话匣子,聊了很多当年自己的事情,情绪很高。
余进文得出结论,其实老人不需要一个诉说者,也不太需要你去给他做饭给他洗脚,他更需要一个倾听者。
在另一次志愿活动交流中,有个志愿者说,在贫困的农村教孩子学英语后,原来的老师无法继续上课,因为孩子们发现这个老师跟城里来的哥哥姐姐们发音不一样,孩子们的成绩在短暂提高后持续下降。余进文认为,与其支教学生,不如支教老师。
作为一个“资深志愿者”,余进文说自己对志愿者精神中的“互助、进步”感受特别深,“志愿者活动一定不是单向度的,需要其中的参与者都能有收获,有成长,有进步。简单说,当你准备公益行动前,想想,别人真需要吗?”
下月底,余进文要自费到广州参加志愿者知识培训,“我希望自己用更专业的精神和态度做公益。”(记者裴道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