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闻讯(记者圆梦计划团队 通讯员邵国超)“爷爷奶奶,笑一笑,再靠近一点,3—2—1!”
在湖北潜江金星村,一扇斑驳的木门前,一对古稀之年的老人正在拍摄婚纱照,奶奶穿着洁白的婚纱,爷爷则西装笔挺。二人已相伴近50载,面对镜头虽有些局促,但眼神里的爱意藏不住。
而为他们定格这一幸福时刻的摄影师,是一群00后的学生志愿者。这群志愿者来自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圆梦计划”公益实践团队,在团队成立的10年时间里,一届届学生志愿者接力奔赴大江南北,已经为2000余位老年人免费补拍过6万余张这样的婚纱照。
一、让“缺一张照片”的遗憾,不再重演
“圆梦计划”团队让一位位老人绽放出心满意足的笑容,而它的创办初心,则源于创始人余进文的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2010年,余进文正在读大学时,爷爷去世了,当时家人翻箱倒柜,却找不到一张合适的照片用作遗像。无奈之下,只能把老人的身份证照片“P”成遗像,而这张“不像样”的遗像,也成了余进文心底埋藏许久的遗憾。
4年后,余进文大学毕业,进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成为一名辅导员,也成了同学们口中的“小余老师”。在带领学生申报志愿服务项目时,他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为老年人免费拍一张“像样”的照片。
为了让“缺一张照片”的遗憾不再重演,27岁的余进文带着自己班上的15名同学,在2014年组建起了第一届“圆梦计划”团队。
起初,余进文只是想为没机会拍照的老人留一张正式照片,在百年之后备用,但调研时发现,当年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忌讳谈论死亡、遗像这类词,于是他才想到换种形式,让照片的意义不止是“有用”。
他观察到,许多农村老人家里的墙壁上虽然也会挂着大相框,但大多是儿女的婚纱照,或是孙辈的周岁照,唯独没有自己的照片。
“受保守思想的约束和不舍得花钱的心理,如果我们不去拍摄,他们绝大部分人真的一辈子都不会有婚纱照了。一张照片或许留不住什么,但至少能定格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岁月。”
团队刚成立时困难重重:队员们大多不懂摄影和妆造,余进文便想办法邀请有经验的学生为队员培训;活动经费不足,队员们便在毕业季组织“跳蚤市场”,把闲置的衣物、护肤品、考研资料低价出售;没有婚纱,就去找各地影楼低价租淘汰下来的婚纱、找开婚庆公司的老同学“化缘”。
而当时的拍摄对象,也多是队员们走街串巷、上门入户问来的。2015年的夏天,在下着大雨的街头,队员遇到了年近七旬的薛启会老人,她独自坐在路边空荡荡的平房里,写满沧桑的脸上闪过一丝落寞。而当学生们走近询问时,她似乎久违地打开了话匣子,难掩喜悦地回忆着自己年少时读书的岁月。
穿上婚纱,她面对镜头开怀大笑,拍下一张一个人的婚纱照,照片中看不到寂寞,只有历经千帆后的释然。这一刻,团队突然意识到,一张婚纱照的意义,或许不仅是纪念两个人的感情,它同样可以书写一个人的青春。
转眼10年过去,“圆梦计划”团队逐渐壮大,团队架构也逐渐完善,运营组、创意设计组、摄影组、文案组、化妆组、道具组5个组别分工明晰。记者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几位大一、大二学生处了解到,他们都是刚入校就听闻过团队的“光辉历史”,身边同学抢着报名,甚至还有校外的朋友也想加入。
团队的足迹也从最初的武汉及周边城市,拓展到全国13个省份近50个地区,这个暑假,他们还将前往甘孜、呼和浩特、阳朔等地,去更远的角落捕捉蒙尘的爱情故事。
如今,团队不再主要靠走街串巷找人拍摄,每年主动报名拍照、地方政府帮忙推荐的老人络绎不绝。时代变迁,现在更多老人已经不再忌讳谈论“死亡”,团队也会定期前往社区、敬老院为老人拍摄个人证件照。
二、奔赴五湖四海,按下快门点亮“暮年之光”
10年来,团队奔赴五湖四海,见证着一张张沧桑的面庞上浮现出甜蜜的笑容,也经历着艰辛与不易,但从未有队员抱怨,他们坚信一切都值得。
近几年,靠着地方政府支持和校友捐赠,团队的物资运转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完成一次拍摄并非易事。
目前所有的实践地点,全靠队员自主申报、自主联系,直至材料通过审核、获得当地相关部门回函,这支小分队才能宣告成立,而这个过程有时甚至长达半年。不少队员想申报去自己的家乡拍摄,但不可抗力因素太多,最终能落地执行的项目有限,余老师称其为“缘分未到”。
项目申请通过后,小队长需要提前去当地踩点,最低成本地安排一行十几个人的交通食宿,这个过程中,不少从小衣食无忧的00后小队长,在此练就一身精打细算的砍价本领,曾有过把160元/间的房费对半砍到70元/间的“光荣战绩”。不过,有时经费实在捉襟见肘,队员也愿意自费参加。
掌镜拍婚纱照的队员虽都有摄影基础,但给老年人拍照还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镜头时,大多数老人都难掩局促,更别提和伴侣亲密互动。
为了让老人状态更好,在拍摄之前,队员会先跟老人闲话家常、活跃气氛,拍摄时会不停地引导、鼓励、夸奖,然后瞅准时机、连续抓拍,最后跟老人一起从成百上千张照片中选出最满意的两张。
过程不易,但当把照片打印装裱后送到老人手上时,他们幸福和感动,总让队员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不少老人看到照片时会拉着同学的手激动落泪,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现任圆梦计划摄影组组长的大二学生张扬提到,自己曾接到过一个特殊的需求,有位爷爷在拍完证件照后询问他,自己的老伴一个月前刚过世,生前两人未曾留下过合影,能不能把二人的照片“拼”在一起,团队强忍着情绪拍完,回到车里后所有人都开始默默哭泣。
自此,张扬更加理解了自己按下快门的意义,这张照片不一定要多精美,但却可能成为别人一辈子的惦念,他说:“想到这些老人人生中唯一一张合影可能是我拍的,这就是我骄傲的事。”
,
圆梦计划团队和老人们“双向奔赴”的时刻并不在少数。
2019年年底,团队曾接到一通从湖北黄冈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说,自己的老伴不久前去世,“谢谢你们大老远给我们拍照,这张照片现在是我唯一的念想了”。
同样是在这一年的湖北黄冈,结婚45年的赵新国、黎銮娇夫妇第一次拍摄婚纱照,那时,黎銮娇已患上类风湿和中风30余年,家中四处是赵新国悉心照顾的痕迹:理疗床、吸氧机、血压仪、轮椅,和一沓沓记满黎鸾姣各项身体指标的A4纸。
拍摄婚纱照时,黎銮娇穿着婚纱坐在轮椅上,眯着眼笑得十分幸福,赵新国则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俯身贴近妻子。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年复一年的相濡以沫,岁月让青春年华蒙尘,而爱情历经考验弥坚。
拍摄完成的十几天后,赵新国向圆梦计划团队寄去手写的感谢信,信中写道:“(他们)关怀备至,悉心照顾,擦汗梳头,使我老伴感动得流泪。”
一次次按下快门,圆梦计划团队定格着烟火人间里的不老爱情,也记录着不该被遗忘的峥嵘岁月。
2021年,时任团队总队长的陈政燃在网上刷到“瓷宫奶奶”余二妹的事迹,这位年过90的老人不顾家人反对,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用10年时间,前前后后花费6000万,建造了3层1200平方米的瓷宫。
于是,15位团员决定去到景德镇,为这位传奇老人拍摄个人艺术照。见到余二妹时,队员们惊异地发现,这位能斥巨资修瓷宫的老人,其实生活得十分拮据。
瓷宫华丽壮观,余二妹自己却住在简陋的茅棚里,灶台是自己砌的,经常煮碗清水面就是一顿饭,家里不通电,也几乎没有家具,夏天睡觉就是把一个洗脸巾盖在脸上。队员们给她做妆造时,她激动地感慨,自己一辈子没化过妆,更没穿过这样靓丽的衣裳拍照,为了建瓷宫,她把年轻时的首饰全部变卖,也没再穿过50块钱以上的衣服。
余二妹笑着说“我就是喜欢陶瓷,建了这个瓷宫,我的心愿终于完成了。”
站在自己十年心血筑成的作品前,余二妹举起国旗,挺直腰杆,神情坚定而自豪。这或许也是一张特殊的“婚纱照”,从12岁跟着舅舅学做陶瓷开始,余二妹对陶瓷的热爱一往而深,就这样相伴了一辈子,这份爱的重量,绝不亚于任何一份爱情。
在“快餐时代”,这群新生代的年轻人们,记录着被时光验证的热爱,自己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也被触动。
目前队内的主力成员都是00后,记者问及他们此前的恋爱观念和状态,得到的自我评价大多是“小孩子脾气”、“不合适就分手”之类。而在一次次见证银发老人们“因为一封信在一起50多年”、“重病床前,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后,“牵着手就是一辈子”这句话在他们眼前具像化了。
2022年暑假,韶山分队的队员们拍下过一张让人五味杂陈的婚纱照。他们驱车穿梭在一个个山村,来到一间半山腰上搭起来的“趴趴屋”前,88岁的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刘德明坐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由于在战场上负伤,加之年事已高,他的神志已经模糊,语言沟通也不再顺畅,看到孩子们过来,他就静静地笑着。他的爱人沈爱兰说:“他喜欢人多,看到人多他就很开心。”
回忆起两人的爱情故事,沈爱兰轻描淡写地说:“我们的恋爱很简单,父母说可以就可以”。1959年,二人经媒人介绍相识,刘德明比沈爱兰大7岁,怕沈爱兰嫌弃,相亲时,他特意把自己说小了4岁。刚结婚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只有24元的彩礼,吃饱饭都是问题。婚后,刘德明在农机站米、磨面、弹棉花,沈爱兰则在家里种地。两人就这样相伴走过60余年。
镜头前,刘德明换上了崭新的军装,佩戴着一枚褪色的军功章。沈爱兰穿着胸前绣凤的秀禾服,戴起新娘头饰,看着眼前相伴一生的人,眼泪顺着满是皱纹的眼角流下。而身旁的刘德明,一直笑着。
拍婚纱照时,站在镜头背后的李菲“眼泪差点儿没忍住”。在她的记忆里,身边人的恋爱多是开始时欢欣热烈,但遇到一点“小风小浪”,总喜欢吐槽“不会再爱了”。而现在,看着眼前的老人平静地讲述熬过战火和贫穷,在平淡中厮守一生的故事,她好像又开始相信爱情了。
见证爱相信爱,还有队员更幸运地在记录别人爱情故事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真爱。
25岁的“老队长”耿圆平就是在这里收获了自己的爱情。2018年暑期,耿圆平和卢瑶同为“圆梦计划”的一员,他们在实践中相知、相恋,也发现了彼此“在爱情观上的契合”。
耿圆平回忆起一次下乡拍照,一位老奶奶专门骑上代步车,把正在农田里忙活的老伴接了回来。爷爷起初还有些嗔怪,“地里的活儿这么忙,把我喊回来干啥?”了解队员的来意后,爷爷虽然嘴上说着不在意,却难掩内心的激动。镜头前,两位老人凝望着对方,眼角闪着泪光,拿到照片后,爷爷双手紧紧捧着照片,端详了许久。
耿圆平说,这对老人把稀松平常的日子,过成了理想中的模样,让他和卢瑶萌生了对婚姻的向往,他们明白了,从“爱情”走向“家庭”,不仅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更需要彼此的投入、包容和信任。
2022年8月20日,这对相恋5年的年轻人,做出了“两个成年人的慎重决定”——正式订婚,准备迈入婚姻殿堂。他们的爱情宣言,是“始于心动,终于白首”。
胡浩是比耿圆平更“老”一届的队长,他和妻子同样因“圆梦计划”而相识。在他们此前的人生规划中,从未想过在不到30岁的年纪结婚。胡浩说,正是在见证暮年爱情的过程中,自己收获了爱的勇气,“遇到对的人,就要勇敢地走下去”。2022年7月,他们正式领证结婚。
团队成立10年来,新成员换了一届又一届,当问到他们是否愿意在大学四年都坚持做这件事时,几乎没有人犹豫,都给出了肯定答复。另一边,不少已毕业的“老队员”也成了团队顾问,主动帮忙联系项目、捐赠物资。对于他们来说,圆梦计划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份融入生命的真挚情感。
如今,再回想起团队成立的初心,余进文也释然了许多,自己的遗憾终成往事,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队员们的努力让世界上留下遗憾的家庭又少了一些。